运河文化
 
淮安非遗
 
西游文化
 
淮安名人
 
淮扬美食
 
县区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文化 >  
 
吴承恩与嵖岈山

吴承恩与嵖岈山-

嵖岈山是中国四大历史名著《西游记》的创作地。嵖岈山有洞名“吴公洞”,因为吴承恩说话是江苏口音,嵖岈山的山民亲切地称他“吴蛮子”,把他住过的山洞称为“吴公洞”。洞顶有半个蓝球场大小,背风朝阳,洞中又有石床、石桌,是吴公挥毫泼墨、创作《西游记》的地方。门前这棵石榴树据说是当年吴公所栽,如今已经350多岁了,当地人叫他“吴公石榴”。

吴承恩为什么在嵖岈山作《西游记》呢?说起《西游记》,首先要说唐僧,即唐玄藏。玄藏俗性陈,河南洛阳偃师县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父亲精通儒书,兄弟四人,玄藏最小。幼时随他二哥出家,遍读佛教译品,曾周游吴蜀秦魏,访问儒学大师,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多次向唐太宗请求去印度留学,结果未曾获准。后唐僧到各地游历,曾先后三次到嵖岈山,并在嵖岈山雷音寺讲经,并收和尚道一、道全为徒弟,在此翻译《摄大乘论》十三夹。太贞观三年(629年),在边疆不和、诏令不许的情况下,玄藏混迹于西域商人队伍中,历经二十四国,突破千难万险,到达北印度。然后遍访印度的佛寺,学会几十种语言,向佛教名宗大师解疑释难,又与“外道”反复辩论。贞观十九年(645年),玄藏取得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驮而归。先后在长安的弘福寺、慈恩寺主持佛经翻译,高宗麟德元年(644)卒,享年69岁。唐太宗知道后,悲痛万分,叹曰:“朕失国宝矣”。唐僧的第一大弟子道一和第四大弟子道全和尚在嵖岈山的小雷音寺为其师父育经祈祷,超度亡灵,法会七日,参加者逾万人。

西游取经者本只玄藏一人。由于玄奘取经事迹富有传奇性,人们对他又十分敬重,因而在民间愈传愈奇,慢慢演变而成神话般的故事。宋元间已有《大唐三奘取经诗话》出现,书中除唐僧外,已创造了一个猴行者,成为取经的主角;又有一个“深沙僧”,当为后来“沙和尚”的前身。元人吴昌龄《唐三奘西天取经杂剧》、明人杨致和《西游记》、朱鼎臣的《西游释厄传》中,唐僧门徒已是孙行者、猪八戎、沙和尚三人。吴承恩综合前人有关西游的故事,融入自已渊博的见闻、丰富的想象、卓越的学识,以恢谐的文字创作了不朽巨著《西游记》。

吴承恩(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今江苏淮安县人。自幼喜欢神奇故事,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科场不利,43岁才补得了个“岁贡生”,54岁就任浙江长兴县丞,是明代中期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从《西游记》的创作水平和有关大唐朝廷以及天庭的政治序列描写情况看,吴承恩不仅是一个文学泰斗,而且也是一个熟知所处时代社会状况的政治家。他善恶分明,幻想出种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作为理想的寄托,孙悟空经营的花果山和如来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他所幻想的社会结构。后来吴承恩因私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触犯权势被弹劾下狱。其同窗好友河南汝宁知府徐中行亲自到狱中看他,并想方设法救他出狱。当徐中行得知吴承恩厌倦政治,一心想创作《西游记》时,劝他道:“可往河南汝宁府嵖岈山,一来避祸,二来可激发创作《西游记》的灵感。”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天,吴承恩来到嵖岈山。

金秋的嵖岈山格外迷人,危峦耸峙,群峰叠翠,层林尽染,犹如仙山琼阁。吴承恩兴致勃发,虽已过花甲之年,仍从秀蜜湖登山,钻黑风洞、走包公庙、看桃花洞、谒五龙宫、攀莲花掌、在三圣堂驻足,但见白云翻滚,气象万千,金风飒飒中熟了香梨,红了山楂,芳香四溢,不仅感慨道:“真乃花果仙山也!”当吴承恩步下石猴院时,不禁一下子惊呆了,面前这天造地设、维妙维肖的石猴形象如同黄钟大吕撞开了他酝酿创作《西游记》的艺术闸门,吴承恩感到是冥冥之中的上神指引他来此仙山,与这石猴进行历史性会面的,不禁热血沸腾。见吴承恩如此着魔,随行的樵夫和好客的嵖岈山民便向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石猴的许多美妙传说,直说得吴承恩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当下吴承恩决定住在嵖岈山的山洞里,好好考察一番嵖岈山风光。吴承恩住下后,每天在嵖岈山上游玩,有时到山下和百姓交谈,了解了许许多多诸如石猴、猪八戒、白龙马、沙僧、唐僧、定海神针、四海龙王、白骨精,黑熊精、牛魔王、太白金星、王母娘娘等诸多神奇传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丰富了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素材,嵖岈山旖旎的风光开阔了他的视野。时机成熟后,吴承恩在吴公洞中以石为桌凳,青灯黄卷,伏案疾书,一发而不可收,创作出举世名著《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中布局了两大神统和一个妖系。其中东方道教神统以玉皇大帝为中心,这是一个高下尊卑、等级森严的系统,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土壤之中,特别是以老子幻化出来的太上老君,极具期骗性,他充当了玉皇大帝统治天庭的政治工具。另一个神统是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西方佛教系统,相对于东方道教神统来说,其政治制度比较宽松。再一个是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七十二洞妖魔,这是一个散妖系列,不受上述两大神统左右,相互间也没什么联系,出处多来自上述两大神统,少部分为地方“成精”之妖,因此极易向善恶两方面转化,最终除少部被消灭外,多数被上述东、西方两大神统吸收。

《西游记》的主题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讴歌孙悟空勇敢战斗、向往自由、追求解放以及扫灭妖魔为同类谋求至善,执着不懈的献身精神。这种品质和精神,正是人类征服自然,争取解放的美的本质的折射和大圣大德品格的体现。一条线是暗线,吴承恩运用《西游记》中的复杂故事,表达了他自己怀才不遇、追求真理、渴望受到重用的理想和愿望。因此,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净化社会环境,才是陷藏在《西游记》这部伟大作品中的真正主题。吴公之伟大,即出于此,这也正是《西游记》久经不衰、百读不厌、流传之久的奥秘之所在。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名人点评《西游记》

《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胡适

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原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

《西游记》是一部以拯救堕落的人心与人精神为鹄的作品;《西游记》也是一都描写反贪题材的作品。——刘戈

《西游》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谢肇浙

 
 
 
 
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30号
邮箱: whhacn@163.com
电话: 0517-80323615
QQ: 1908838088
关于注册登录
关于实名认证
关于文化菜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