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淮安非遗
 
西游文化
 
淮安名人
 
淮扬美食
 
县区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文化 >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赏析

     我存有一幅《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复印件,原图珍藏于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2000多公里长的南北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42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构成了南北西东四方通航的内陆航道网络。

    运河开凿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即开凿邗沟。自此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小规模的开凿。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开始大规模开凿运河,初步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奠定了京杭运河的基础。唐代对已形成的运河网系加以疏浚、整理、补扩。两宋时期,整治并开凿了几条新河道。元代继续开凿新的运河,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确立了此后京杭运河的走向和规模。明王朝则大兴治运工程,多次整治改造,使航道畅通,并建立起一套管理机构和制度。由此,漕运大兴,京杭大运河走向鼎盛。清代京杭大运河成为重要的生命线,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使大运河达到了全盛时期。到了清代末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漕运。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大运河结束了其漕运使命。但在灌溉农田、消除水患、水利利用、交通运输等方面仍起着巨大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考证鉴定,《清代京杭运河全图》系清末光绪(1875—1908)河道官员实地绘制,以作进呈的运河形势图真品,极为珍贵,一般人很难见到。而此重印的《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与原图无异,为我们了解大运河,以窥其全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该图采用西晋地理学家裴秀提出的“制备文体”法则绘制,详细绘出了京杭大运河沿河两岸的景物。凡州府县镇村之名、位,水闸、堤坝、涵洞、桥梁、码头、渡口、山川、河流、湖泊、港湾、洼淀、滩涂、寺庙、墩塔、景观,无不一一绘出。各驿站名称、水闸名称、相距里程,河厅县之交界、河水涨落、航运情况等均有详细记载。

 

    该图彩墨绘就,立体与平面相结合。山峦叠嶂,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河道弯曲舒缓,线条流畅;注字或墨或朱,字迹清晰。

 

    作为一名武清子民。我幼时长于北运河畔,长大后在津生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受着滔滔南去碧水的滋润,自然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面对着这幅秀美的图画,领略着她的风采。目光盯留最久的是天津运河段(包括武清段)。北运河自北而南,至大沙河秦营村附近进入武清境内。继续南流过杨村、黄庄至马家口出武清境,全长约130里。原称潞河,当地群众称作“大河”。北运河出武清境后入现北辰区,经北仓向天津市区流去,至河北区三岔河口处分为两支:一支入海河东南向流至大沽口入渤海,这段运河称作“北运河”;一支向西拐了一个大弯,继续南流,经杨柳青后入静海县境,于唐官屯出天津市境界。一路南下至浙江杭州入东海,这段运河称作“南运河”。京杭大运河在津境内约350里,分为武清段、北辰段、市区段、静海段,总称天津段。

 

    纵观京杭大运河全貌,河道两岸地势最为复杂者有三段:其一,天津段;其二,山东境内刘老口至南阳镇段;其三,江苏境内邳州至镇江段。其中,天津段运河两侧洼淀极多,较大者三处,如黄花淀、塌河淀、沙家淀;略小者有五里淀、七里海、鲫鱼淀、香油淀、叶淀等约十二三处。各洼淀之间,洼淀与运河、海河及其他河流之间均有河道相通。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组成长近300里、宽约几十里的低洼湿地地区。笔者七十多年前出生在距北运河不足二里之遥的一个小村叫韩家营。幼时,常到“大河”边玩耍,经见了运河的枯荣。正常年景时,紧靠河边的河滩地上,长满各种绿油油的庄稼、蔬菜,尽享河水灌溉之利。河面上,三五只小船游荡,捕鱼捞虾。农、菜、渔三位一体,运河边的居民尚为富庶。干旱枯水季节,滔滔河水不再,河床尽显,只有涓涓细流,隔河村民可以赤足过河,倒省了摆渡绕桥的麻烦。汛期,河水猛涨,排泄不力,大小河流泛滥成灾,附近村庄饱受水涝之苦。

 

    查此图,当时天津段北运河只有水闸4座,桥梁涵洞无标,沿岸有5座寺庙,较大村镇80多个,甚为详细。凝视着武清段运河旁的村村落落,寻找着昔日最熟悉的村庄名字,南蔡村、定福庄、卞官屯映入眼帘。可紧靠运河,在定福庄与卞官屯之间还有两个村子—聂官屯和郭官屯图上没有,可能是村子太小了吧。我出生的村庄韩家营村在定福庄以南偏西约6里,在卞官屯西北约3里。此村也因太小,图上没有标注。而此村西面赫然有一椭圆形城郭图标,并标有“武清县”字样,这个地理位置令人生疑。笔者在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曾数次去过武清城关,其地理位置在河西务与南蔡村之间的大孟庄向西至廊坊的公路(1938年修)中间。距大孟庄约30里。笔者也曾查阅多册地图,均标明武清旧县城关位此无疑。而《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却标位于韩营附近。短短100多年间,武清旧城南移约五六十里,似不可能。唯一的解释是绘制此图时有误。但笔者未能进一步详细考证,只能存疑。

 

    再有,笔者曾见有文章称“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至津。天津以北称北运河,天津以南称南运河。南北运河汇入海河后经大沽口入渤海”。此语最后一句似也存疑。因为北运河、南运河系人为定名,两者本是同一条河的两段,其水流方向都是自北向南。而海河乃海河水系的主流,各支流在天津三岔口汇合流向东入海。若如文称“南北运河汇入海河……”其意是南运河之水的流向是自南而北,与自北而南的北运河汇入海河。哪有同一条河,水流方向相反的道理?这与事实有悖。故笔者认为此段文字的描述应为“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流至天津分为两支。一支为南运河继向南流至杭州入海,另一支则作为海河水系之一,入海河东流于大沽口入海”。当然,此论乃为笔者一管之见,有待进一步论证认定。

    无论如何,《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以其精细入微的笔法,向我们展示出“京杭大运河”之全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运河,造福百姓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功大焉!


 
 
 
 
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30号
邮箱: whhacn@163.com
电话: 0517-80323615
QQ: 1908838088
关于注册登录
关于实名认证
关于文化菜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