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淮安非遗
 
西游文化
 
淮安名人
 
淮扬美食
 
县区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文化 >  
 
南闸民歌

     清代《安宜县志》载:“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新河头即南闸镇所在地)。南闸镇地处淮安市楚州区西南边陲,东依大运河,紧邻白马湖,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既饱蘸京杭运河千里文化丰韵,又积淀厚重湖泽文化底蕴,富有量大质优的乡土民歌宝贵资源,是江苏省著名的“民歌之乡”,因运河而生的南闸民歌即发源于此。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南闸民歌就已名闻遐迩。南闸民歌以其丰厚的水乡情韵为底蕴,形成委婉、悠慢、抒情的演唱特色和赛歌、对唱等歌唱形式,至今流传着500多首,是我国民歌百花园及淮安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源流和演变   
     说到南闸民歌,应该说它是白马湖民歌的缩影和代表。白马湖乡土民歌流传历史久远,唐人有“白马湖平秋日光,渔歌引来马上郎”的定格名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曾泛舟白马湖,有感于“箫鼓欲沉淮上月,轻歌意留白马蹄”。旧时,这一带连年水患,乡民过着“半年光汤、半年逃荒”的苦难岁月,此地众多的民间艺人依靠“唱小调”、“排小戏”、“说小书”、“打花鼓”、“荡湖船”、“玩麒麟”等表演形式远走他乡糊口谋生,老一辈民间艺人把白马湖乡土民歌唱出去,南闸民歌主要传承人金矿又把“南腔北调”引进来,经过本地一些知名民间文艺家的梳理和润色,加之民歌手的口头即兴创作,南闸民歌就有了自己的雏形风格。早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该地就出现杨、储、鲁三家草台班主,将一些民歌小调带进淮剧音乐,加之荡湖船、青苗会、草神台等民间表演形式普遍,为南闸民歌提供了表演平台和繁衍空间,还有民间传统的“啖乐”祭祀表演、厚重的劳动、生活的积累形成的各种劳动号子,地方风俗、民俗知识的融入形成的传统叙事民歌,抗战时期新四军文化工作队所教唱的革命历史民歌,加之家乡塾师文人的二度创作,使乡土民歌的音乐和歌词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南闸乡土民歌形成了较有品位的艺术风格,成了历久弥新的民间艺术品。
基本情况
  南闸镇虽然是只有6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乡土民歌的含量却大得惊人。著名艺术家乔羽、刘炽多次光临采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星赞叹南闸是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馆,中国民歌研究专家程茹辛确认南闸是江苏民歌基础旋律的发源地。经挖掘整理研究,初步统计南闸民歌有各种调式156种,其中可供填词的或已被填词的约85种,其中单“四季游春”调填词的词式就有16首,音调接近的歌词或歌词相似的有20种,词不达意、模糊命题的16种,基本无人传唱的约50种。总之南闸民歌总量大,保存基本完好,既形成了规模,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按照歌词的起源年代和时代特点探源定论,南闸民歌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民歌,又称祖传民歌,这类民歌无政治色彩,流传久远,具有传统民俗风情,主要反映家乡农民的情感生活,粗略统计约有300多首。其中分为叙事类,代表作有《三姑娘》、《十月怀胎》、《说韩信》等,以中长篇为主;小调类,这类曲调旋律优美、水乡风味浓郁,小调式民歌大多流传百年以上,有好多是原生态原词民歌,多为女性题材,有姐儿系列、十二月系列、四季系列、五更系列、胚胎歌谣、状景咏物、叙述农事类、道白歌谣等;劳动歌谣类,这类歌谣节奏快,情绪激昂,多为进行曲速度,是农民自娱自乐、乐观主义情怀的表现,多有季节性和劳动环境,表演没有程式,大多是一种无伴奏音乐,属于这类民歌的有秧歌(《姐儿香儿》、《除草歌》等)、号子(《车水号子》等)、道白(《木瓦匠上梁喜唱》等);民歌手鲁正英,66岁渔歌类,多表现捕鱼场面和捕鱼技能、渔村青年男女的情爱,这类民歌有《打条鱼儿三尺三》、《渔网网住小妹子心》、《对鱼花》等。 
  二是革命历史民歌,形成时间上是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庆翻身这一时段,现在已搜集到120多首。主要有夜半悲歌(《十二月贫民要翻身》、《烟花女十恨》等)、抗日战争歌谣(《当兵要当新四军》、《打日本除汉奸》等)、解放战争歌谣(《光荣参加担架队》等)、建国歌谣(《土地改革庆翻身》等)、援朝歌谣(《妈妈放宽心》等)、乡土见证(《白马湖水白茫茫》等)。  
三是新民歌,这类民歌主要是1958年新民歌运动(红旗歌谣时期)和后来历次群众文化宣传所创作演唱流行的民歌作品,代表作有《五更学文化》、《计划生育十劝歌》、《周总理百年回故乡》、《航天英雄杨利伟》等。                 
艺术特色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家黄白教授和单林博士在2004年夏天专程来采风南闸民歌,他们认为南闸民歌在全国民歌界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点:其一是南闸独有的地域特色,全国各地有好多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民歌代表作,像《花儿》、《信天游》、《走西口》等,76岁的民歌手——邵开山这些都是在较为宽广的地域流行所积淀的,而南闸这一个小小的地方,竟有多首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特色民歌,像《姐儿香儿》、《十二只舟船》、《西凉月》、《姐儿香来姐儿秀》、《打条鱼儿三尺三》等,这些都是只有在白马湖北岸的南闸才会形成旋律,形成民歌;其二是南闸也流传多首广角民歌和客地民歌,像《孟姜女》、《十二月调情》、《杨柳青》、《手扶栏杆》等,南闸口传民歌的衬词简单,旋律优美,既有基地民歌原汁原味的胚胎风味,又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情感韵味,大部分南闸民歌的歌词都具有纯朴的口语艺术,又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优于其他民歌;其三是“面广量大”,一个小小乡镇流行上千首乡土民歌,几乎是各个村庄都有民歌手,有上千人爱唱乡土民歌,这种民歌密度和歌手密度,在全国都属罕见。                 

传承与发展   
        据有关资料考证,南闸民歌在早年就饮誉江淮盐阜高宝,南闸境内千户大姓张氏祠堂就曾印有民谣水词唱本散落各地。抗战时期新四军《拂晓报》经常刊登南闸民歌,淮宝边区政府庆建国民歌汇演,南闸歌手方秀英《学习新文化》荣获一等奖。1953年,在宝应大新桥举行的四县荡湖船汇演中,南闸船姐徐惠竹一曲《手扶栏杆》在三百多条船中一举夺魁。红旗歌谣时期《淮安县新民歌歌谣集》有1/3是南闸作品。20世纪80年代《淮安(今楚州)歌谣集成》南闸民歌占半,还有多首收入省市卷本,两首收入中国民俗资料库。  
  20世纪90年代,南闸民歌已作为该镇特色文化重点项目挖掘和开发。1995年,该镇承办了白马湖区域40个乡镇乡土民歌大赛,《光明日报》等17家省以上报刊予以报道。南闸民歌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文化项目,南闸民歌等三篇情况报告(2万字)编入省特色文化从书。近两年央视、央广、江苏卫视、凤凰卫视等重要媒体均有采编和专访,《中国文化报》也有专题报道。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楚歌》主创郝维亚、胡进已将南闸民歌纳入该剧的主要旋律和素材。南闸民歌推广人金矿为南闸民歌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搜集近千首民歌民谣,撰写40余万字民歌原始资料,已在相关报刊发表民歌散论、散文、论文、民歌歌词等150多篇,其本人创作整理的《民歌散论百篇》、《南闸民歌歌词200首》已公开出版,75种南闸民歌原生态曲调已制作成光盘。最近,他又开始启动《南闸民谣童谣集》、《南闸新民歌歌词选》、《南闸民歌传说故事集》、《南闸民歌校本课程资料选》、《南闸民歌论文选》、《南闸民歌曲谱选》、《南闸民歌综合资料集》等系列工程,筹备南闸民歌研讨会,筹办南闸民歌文化节,实施普及民歌演唱活动,这使南闸民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


 
 
 
 
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30号
邮箱: whhacn@163.com
电话: 0517-80323615
QQ: 1908838088
关于注册登录
关于实名认证
关于文化菜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