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淮安非遗
 
西游文化
 
淮安名人
 
淮扬美食
 
县区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文化 >  
 
淮海戏国家级传承人杨秀英

一、淮海戏的历史变迁

从打门头词走上艺术大堂的淮海戏   
    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交叉着沭河、灌河、盐河、古黄河、泗河、运河、淮河等众多河流,把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及鲁南、皖东北及豫东地区,流连成水系交错的乡俗文化区域。苏北地区则是在大淮海区域的腹地,这里的每一个县乡和村庄,曾经都熟悉一种叫拉魂腔的戏剧淮海戏。
淮海戏属于拉魂腔系的根基戏,唱腔常法从连云港海州一带的秧歌号子《太平歌》、《怡心调》、《猎户腔》衍变而来,旋律曲逶而高亢,尾音常翻高“起腔”,拉魂慑魄。拉魂腔流波传韵,在淮北后形成泗州戏,鲁南形成柳琴戏,而在海州当地则形成淮海戏,传遍苏北多地。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艺人多个体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演唱,要点粮食和熟食,故又称之为“打门头词”。演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劝嫁》、《访友》等,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人称“三刮调”。沿门说唱这种形式延续80余年。清道光年间,几个艺人凑合一起进行活动,逐步形成班组,在庄头、场头、街头以及庙会、烧香会上演唱,形成了“戏”的雏形,称之为“小戏”。清光绪初年,“小戏班组”盛行于沭阳县,吴集镇、西圩乡有“小戏窝”之称,艺人多达百余人。
清末至抗战前,淮海小戏已行当齐全,分五脚生(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和五脚旦(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两类10行;服装、化妆、脸谱均由京剧引进;伴奏的皮三弦改为板三弦;剧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从京剧、徽剧、僮子戏、工鼓锣、小唱本移植改编,有了极大的丰富,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如传统剧目《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金刀记》、《催租》、《骂鸡》等。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我在涟水、沭阳、淮阴、灌南四县的城乡村庄,都听过走街穿巷、走村串户的打门头词表演。一男一女两人上门,男的带着俗称三刮子的三弦琴,女打竹板,男声曲扬,女声尖亮,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对唱对答,有的给一两分钱,有的给些玉米粒、山芋干。这些人不是戏班子出身,都是自悟自唱的三脚猫。内容从批林批孔批刘贼,样板戏唱段、批四人帮,到四化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民俗民情的老戏段,《孝公婆》、《喂猪》、《麦收满仓》等。
淮阴地区曾经有不少正式的淮海剧团和民间戏班子,文革期间多数被京剧样板戏的革命气势压制散伙了,到了70年代后期和整个80年代,淮海戏又火起来了。市区有个江苏省淮海剧团,所属各县还有七个淮海剧团,全地区淮海戏的演职员共有四五百人,简直是把淮海戏演遍城乡,深得中老年民众喜爱,几乎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能侉腔侉调地唱两句淮海戏。到了90年代,商涛滚滚,影视普及,人们转向经济实惠和现代娱乐。到了2005年以后,文化建设的呼声甚嚣尘上,年年举办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把地方文化推向前台,淮海戏在政府体制下活跃起来。行政演出、公益演出、参赛演出居多,商业娱乐演出。
由于长期做记者,我先后见识过老一班的谷广发、朱桂洲、朱培銮、杨秀英等淮海戏艺人,听他们介绍过淮海戏的来龙去脉。晚清至民国期间,唱淮海小戏只能“随身衣,就脚鞋”,演员化妆也十分简陋,涂点脂抹点粉,裹上衫裙耍手绢。后来,逐渐增添了一些本头戏;伴奏除三弦外,又增加了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唱腔上形成了刚劲粗犷的男腔“金风调”、高亢远扬的女腔“二泛子”;表演上,丑脚脱胎于农村生活,创造了“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脚注重跷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抗战期间及以后,淮海地区的艺人们排演大量现代戏,淮海戏的音乐、表演有了改革和发展,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月琴等乐器;形成了不少新唱腔,如汤增桐、吕文桥在《柴米河畔》中编创的“好风光调”,逐渐成为淮海戏女腔的基本调。
现代淮海戏的风采格调,最早形成于谷广发、朱云兰、刘长珍、朱贵州、陈玉梅、杨云发等老一代艺人。谷广发是集编、导、演、奏、创腔、教授于一身的戏剧全才,精通淮海戏传统剧目三十二大本和六十四单出,生、旦、净、丑各行当皆能娴熟表演,30年代他主演淮海戏《吴汉杀妻》一剧而红遍淮、泗、灌、沭,被观众誉为“活吴汉”。他一生创作、合作过近三十个剧本,主演过上百出淮海戏。他学习借鉴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姐妹剧种的表演艺术,博采众家之长为已所用,一改淮海戏中粗略单一、草率随性的成分,使淮海戏的人物塑造、表演更加丰富、细腻、真实,形成淮海戏的新风格。(以下略) 
二、杨秀英传略 
从低层苦孩子长成明星艺术家
    淮安是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于世的,它的历史文化承载体既是变换的朝代,也是流存的运河、淮河、洪泽湖,这座被称为漂在水上的城市,给予历代淮安人以丰沛的精神滋养。当我们豪迈地叙述过淮安古近代的运河文明、漕运文化后,就要说到它同样粲然的现当代文化,一些代表人物的名字在淮安大地上闪亮,在经受着时间之河的涤荡洗礼。其中有艺术家王瑶卿、周信芳、陈伯尘、滑田友、谢铁骊、谢冰岩、宋长荣、张贤良、陈铎、石维坚、谷广发、杨秀英、周茂贵等等。
一份随机狭义的名单肯定容纳不了淮安现当代艺术家的全部,也许根本就无法列出他们的全部,首先因为历史是延续、变化着的,淮安文化史是运河、淮河、洪泽湖的淘沙大浪,必将会淘去那些奉迎其时的喧嚣性人士,也必将会增添顺应历史流向的创造性人杰;其次因为文化才俊的业绩成果不都是在一时一势就被发现认可的,或者经一时一势的发现认可后又被淡忘,他们可能要被喧嚣于时的流行人事所反复遮蔽。比如说当代淮安的地方戏曲,曾经风靡淮海地区的淮海戏,曾经惊艳过京沪宁等大都市的淮海戏,曾经作为千万民众精神生活美餐的淮海戏,近些年虽然被百种文化娱乐形式遮蔽冷落却依然顽强生长的淮海戏,世人对它所知甚少。
大约在1990年以前,淮安人的文化生活与国人一样主要还是阅读书籍报刊、观赏影视戏剧及歌舞自娱等,就是说不过在20年前戏剧还是淮安民众的文化生活主餐之一,老淮阴地区有好几个专业淮海剧团在市内外城乡演出,群众性的业余淮海戏演出更是到处可见,使得淮海戏成为淮安民间文化最活跃的因素。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社会的加速开放,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和某种程度的西化,带来了思想个性化、文化多元化、娱乐多样化,相形之下戏曲显得被淡化。到了近10年,淮海戏在淮安民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大减弱了,似乎只有与戏同长的老年人难得地去观赏淮海戏。50岁以下不了解淮海戏的人,几年甚至从来没看过淮海戏的占大多数。过去人不看淮海戏日子少滋味,现在人偶看淮海戏不知其味。
行文至此,淮安市目前唯一的淮海剧团,江苏省淮海剧团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半个多世纪前的1948年,淮阴地区建成了私营公助性质的大众淮海剧团,到1956年转为国营性质的江苏省淮海剧团。本文的主人公杨秀英,在1955年14岁时就进了泗阳县的淮海剧团做演员,渐渐承载起了当代淮海戏的一段艺术史。这位出身于泗阳县农家的女儿,与叔叔阿姨辈的艺人们走乡串村演唱淮海戏,抬布景、搬道具,宿舞台后台、睡稻草地铺,勤快干活,刻苦学艺,一折《梁祝》哀情透场、一折《骂鸡》野趣撩人,一折《劈山救母》唱腔摄魂,一场场演出倾服了乡间、县城的观众,杨秀英成了大众淮海剧团的当家花旦。1960年,她被选调到了江苏省淮海剧团,更大的戏剧舞台,天赋于她的珑玲身姿和亮丽唱腔,前辈的熏陶、剧团的器重,不断的练功磨戏,使她从剧团的艺术小精灵,成长为名扬淮海区的淮海戏表演艺术家。她与剧团齐奋斗,共艰难,同进步,俱荣耀,传承和创新着淮海戏艺术,让淮海戏在淮海大地上大放光彩。
杨秀英出生于泗阳县一个贫穷的农家,父母亲以磨豆腐、烙烧饼、种地为生,家里住的是史集乡街头的小棚屋。最低层的生活使她的家庭难以维持生计,母亲生了三男三女,因贫病交加先后夭折四个,只剩下杨秀英和一个姐姐活了下来。杨秀英出生的时候,母亲烧了许多纸钱和锡箔元宝给菩萨,祷告说花了这么钱买下这个丫头的命,请菩萨保佑她平安长大。由此杨秀英得了个乳名,小买子。(以下略) 
三、杨秀英评述 
承前启后,集淮海戏艺术之大成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长期以来深受苏北地区民众的喜爱。淮海戏生长在农村,长时期为农民服务,它的语言、唱腔、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最重要的基础。处于北方话与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的流行荡区域的语言,虽总体属于北方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淮海戏曲词依托的是苏北沭阳浓郁的方言,为唱腔的形成提供载体,地方戏与地方语言互生互长,彰显艺术个性。淮海戏的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到杨秀英这代淮海戏演职员,根据剧目创新及特定表演效果的需要,借鉴糅合了京剧、昆曲、越剧等多种戏剧艺术的元素,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曲调到演唱技巧,从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化入本戏的风格。
淮海戏早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及其它曲调共同组成的声腔体系。它的组腔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既有曲调联缀的形式,又有板式变化的形式,也有曲调联缀和板式变化相结合的形式,还有在保持原有曲调特性的基础上吸收新鲜曲调相组接、相揉合,且又配合板式变化的形式。杨秀英对淮海戏的唱腔、音乐都有深刻的理解,淮海戏除了女腔基本曲调“好风光”,男腔的基本曲调“东方调”以外,需要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杨秀英不但能根据角色配置唱活基本调,还能把淮海戏唱腔的柔美、凄婉之音充分表达出来,使淮海戏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能快慢,可抒叙,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进入江苏省淮海剧团做演员后,杨秀英感觉到了与泗阳县淮海剧团的种种不一样,仿佛是从武工队到了野战军。这种差别既表现在外在的乐器、服装、道具、布景、环境等方面,更表现在内在的文化、表演、音乐、舞蹈、武功等方面。在泗阳演戏靠自己发挥,学会台词、练好唱腔、派好部位,就能上台演出了,达到“有戏”或“好看”的戏剧目的就行。在省淮海剧团讲究就多了,她排戏有导演,她练功练唱有老师,还有编剧帮助她分析剧本内容,揣摩戏中人物性格特征。杨秀英在排演剧目时,应证戏剧性、冲突论、情境说、观众说等戏剧理论的作用。在学习唱功方面,杨秀英注重交待情节、抒发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还注意处理音准、咬字、共鸣、强弱、松紧、快慢等众多关系。(以下略)。 
四、杨秀英简历及艺术年表  
 杨秀英(1941年—),江苏省泗阳县人,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现任江苏省淮海剧团名誉团长、江苏省淮海戏研究会会长等职。
1955年开始淮海戏舞台艺术生涯。五十多年来,她主演的淮海戏传统剧目及现代戏谋剧目多达一百余出,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淮海戏观众及同行的爱戴和推崇,为淮海戏艺术的继承、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秀英先后两次出席全国文代会,两次出席省市党代会,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淮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工作者。1993年10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高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艺术年表…… 
    【采访后记】:别人对我说,地方艺术往往是有技巧无文化的土货,地方艺术家往往是占码头混饭吃的土鳖,嘴上还虚伪地和你玩主旋律,骨子里扬己贬人、庸俗不堪是普遍贼脸,从未上升到、很难上升到精神层面、美学层面和学术层面,从没有人愿意、能够如此研究他们,也值不得你去这么做。有好友甚至对我说,如果你去研究他们,不如研究街坊中代代相传手艺的铁匠、鞋匠、陶匠,这些人还要淳朴纯粹一些。你劳累的是自己,成就的是被采访者,是被采访的地方艺术本身。而你自己,却只能隐身于被采访对象的背后,无人在意,劳而无功。
    我认为,别人的说法没错,那么多负责和研究地方文化艺术的官员专家,吃了几十年的纳税人的饭和待遇,到底做出了什么创建?我这么做,是对地方艺术的一点关注,也是学雷锋做傻事。希望那些官员专家人等,不要来无耻割据我的劳动,我和你们是两条道上的,没分过你们的半杯羹,我这种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凭职业凭本事吃饭,与这个那个组织无实质性的关系,我不是鄙视某个人某些人,而是鄙视那几十年相袭的混世群体。


 
 
 
 
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30号
邮箱: whhacn@163.com
电话: 0517-80323615
QQ: 1908838088
关于注册登录
关于实名认证
关于文化菜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