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淮安非遗
 
西游文化
 
淮安名人
 
淮扬美食
 
县区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文化 >  
 
赵恺简介

时代:现代
出生:1938—
简介:赵恺,祖籍山东,1938年生于重庆,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淮安生活至今。
    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诗作《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分别获中国作协 (1981年)及《诗刊》(1982年)一等奖,《走向青铜》获中国社科院“艾青杯”文学艺术一等奖第一名(1987年)。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85年),大、中、小学教科书及多种文学选本、辞典,并被多种外文译介。出版诗集《我爱》(1983年)、《赵恺诗选》(1985年)、长诗《周恩来》(1998年)、散文集《诗雕》(2000年)、《赵恺两卷集》(2006年)等。中国作协会员,《诗刊》编委,江苏作协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终审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月上旬,诗人赵恺从以色列出访归来,应邀到淮阴中学演讲,主题是淮安、祖国、人类和爱。我到现场采访,听取了赵恺睿智、激情、开阔、畅达的文化演绎;晚间又与他交谈很久,感受了诗人深刻凝重而又宽阔清晰的文学创造轨迹。
   面对几千学子,赵恺从淮安的人文历史和现代教育史说起,以典型人物周恩来的精神品德和李更生毁家办学的事迹为线索,说明淮安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他以古今文明史包括枚乘、吴承恩的文学脉络,说明中国文化的精粹是伟大的诗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以犹太人历经万劫回聚故土建立国家、热爱国家的精神,阐述人类自尊自强的品质;他以历经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双重苦难的自身履历,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顽强不屈、出类拔萃,与民族命运的进行曲交融在一起;他以万物生长缘于土地故乡母亲的情感,说明爱的宽广与永恒。
    4月25日至5月2日,以诗人赵恺、叶延滨、田禾等组成的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出访以色列,参加第9届尼桑国际诗歌节。赵恺登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其说是坚守,不如说是抗争:曲目年年不变,结构年年不变,是因为信心和力量不变。”诗句蕴涵广大、朗诵字字激情,感染了以色列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他获得了诗歌节“特别贡献奖”,为中国诗坛赢得了可贵的荣誉。
   这份高尚的荣誉,来自与中国一样古老的希伯莱民族,一个连接了东西方血脉的神圣民族。赵恺以为,去过以色列,体味过犹太人的文化精神,传统与现代,民主和自由,世界之旅至矣足矣。这份高尚的荣誉,更源于他个人苦难历程与民族命运的组合。人类的苦难与抗争、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寻是共通的,诗的美学与哲学是共通的。
    从以色列回国不久的赵恺,沉浸在完成出访使命的快慰中,沉浸在对以色列民族精神和社会文明的感染中,他概括了自己对以色列的感受。二战以后,操几十种语言的几百万犹太人抱着一腔亲近祖国的热血,从世界各地回到地中海东南岸的故土,那是诞生耶稣基督的圣地,是古犹太国的基地,他们在此建立了议会制的国家,经过半过多世纪的建设,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里经济发展、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度。赵恺说,以色列通行三种文字,国语希伯莱语,官方语阿拉伯语,通用语英语。从小学开始,以色列孩子们就要学古老的希伯莱语,从母语中接受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形成犹太教的信仰。以色列的学校,把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当做铁则,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尽情发挥才智,可以对老师持针锋相对的观点。以色列,这么一个饱经历史磨难的民族,这么一个信仰坚定渴望和平的国家,这么一个民主与自由的社会,无疑是最有凝聚力的,是四五千年时光不能磨灭其血脉的根本所在。获得以色列颁发的国际诗歌奖,赵恺从内心引以为荣,倍感追取文学真谛的欣慰。
    当我们进入赵恺的文学世界搜寻时,会受到奇特思想的照耀,那是情思、灵思、沉思汇入哲思的升华,吸引着我们去体会生命磨砺的疼痛,感悟人生探求的险难,沉浸于深邃意境的美妙,享受于豁然开朗的喜悦。
    赵恺经历过不平凡的战争与和平时期,两者对于他都是沉重的,因为“战争与和平用两种方式教我懂得苦难”(赵恺语)。抗战时期,他的父亲死于日军飞机对重庆的大轰炸,母亲去了大样彼岸杳无音讯。和平时期的1958年,不足20岁的他被推入“右派”的深渊,其后21年的漫长人生煎熬,既是对他创造权利的剥夺,也是对他毅力品格的雕凿。当他获得政治与精神的解放后,喷涌出火山般的激情海潮般的气势,创作出了《刘老庄》、《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等当代新诗名篇,整整打动了两代中国读者。
    赵恺的诗从来不是低吟浅唱的优柔小品,更不是面壁生发的自我情绪,而是血与泪的流淌,生与死的交替,史与实的关联,中与外的通达,情与思的糅合,力与美的迸发。作为一名诗歌开拓者,赵恺走在时代与人民的坐标系上,完成了《母亲》、《大足》、《囚笼》、《日出》、《扬州八怪》、《章太炎》、《梅兰芳》、《周恩来》;作为一名诗歌思想者,完成了《大雷雨》、《向大海》、《丹顶鹤》等;作为一名诗歌母语的维护者,完成长城交响曲——《后裔》、《铜鼓》、《长城》。这些被赵恺视为“雕塑尊严”的作品,将政治抒情诗的内核与人类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堪称当代抒情诗的赵恺模式。
    一个作家诗人的爱,来自于故乡情结、文化思考、眼界胸襟,来自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赵恺曾去巴黎的雨果墓地,抚摩过文学大师的灵魂,写出散文《我的手掌紧贴在雨果的墓碑上》,表明雨果作品是影响他一生的大书,这本大书告诉他人类的博爱、良知和勇气的力量,使他热爱生活和生活中的人民。在如此理念的支配下,他有了更浓烈的情感,更宏大的气势,睿智、警醒、阳刚、雄奇、壮丽,这就是赵恺的诗风。
    赵恺近年出版的《赵恺两卷集》,包括诗集《诗雕公园》和散文小说集《木笛》,代表着他的文学成就。2005年赵恺出访欧洲,他到挪威国家雕塑公园也就是生命公园,看到了四平方公里的文化奇迹,那里有600尊铜、铁、石的生命雕塑,有一根来自阿尔卑斯山的粗壮耸立的大理石生命柱,从下往上盘绕着212条生命,最上面是一位老妇——生命之母的雕像。所有这些作品都出自一位名叫维格朗的雕塑家之手,他从18岁开始心系生命雕塑,终其一身与生命雕塑相知相伴。也许《诗雕公园》的主人,与生命公园的主人达成了理想的默契,通过创造进入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我们读到的赵恺许多国际题材的诗篇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列宁格勒交响乐》、《亚斯纳亚?波良纳》、《黎萨尔公园》、《飞翔的拉奥孔》、《古罗马斗兽场》、《哦,波兰》等等,既是对歌咏对象的深思,也是诗人赵恺出访过亚欧多个国家,对人类根本处境与文化血脉的深刻考察和领悟,是一种生存状态的临场体验。他在《列宁格勒交响乐》中写道,“一个军团保卫一个乐团,一位元帅保卫一场演出,一场战役保卫一片废墟。”读到这样的诗句,谁的心能不震撼。
    祖籍山东的赵恺,对于第二故乡淮安怀有赤子之情,从他关于大湖(洪泽湖及其相连水域)文学的构想,从他对淮安老区抗日精神的反复追寻,对周恩来的文化信仰与讴歌,对淮安父老乡亲的热爱,对淮安文化建设的特殊贡献,都反映了赵恺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赵恺是淮安的儿子,是真正的淮安人,他人生履历中的劫难与辉煌都嵌在淮安的水土之中。
    我们从赵恺诗体散文及诗体小说中,同样能看到赵恺式的不分行的成段成段的诗质,那是诗向美学与哲学的扩容,包含了寓言和箴言的色彩,意义大于文字,精神大于内容。阅读他的散文小说集《木笛》里的篇章,可谓满目玉珠,心神透亮。《大象从风雪中走来》、《断指僧》、《木笛》,《听鸟》、《渴望天空》、《一粒糖果》、《手 冢》、《红狐狸》、《太极石》、《归山》、《虎皮石》,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小说,如果真的沉浸进去,可以读出其中的痛极命运、炼狱灵魂、绝境爱心、苏醒生命、禅意人生、诗意哲学。
    比如《木笛》,由三篇象征意味特浓的生活细节组成。木笛1: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朱丹宁愿放弃考进国际级乐团的绝好机会,拒绝演奏欢快的考试曲目,结果被主考官丹麦音乐大师破格录取。木笛2:聪聪的母亲把传自母亲的嫁妆——银镯卖了,把饲养鸡鸭刈晒湖草准备治耳的积蓄拿出来,为聪聪买木笛。聪聪成材后,恰巧在母亲忌日的那天到省城参加演出,他为想象中的剧场里的母亲那张空坐席,用木笛吹奏了一曲获得如潮掌声的《母亲》。木笛3:一位七十岁的制笛者,大海捞针似地找到一块制笛材料,心力交瘁、唯存一息。笛成后在山间试音,遇到牧羊小女孩,应女孩要求吹了叫做快乐、叫做忧伤的曲子。孩子最后问她:“你会吹没有声音的声音吗?”制笛者回答说不会。女孩掏出怀里的木笛—— 一支木棒,执着专注地演奏。在无声之声中,制笛者听到快乐,听到忧伤,超越快乐忧伤,听到来自天国的神曲。制笛者梦到自己变作一棵混沌未凿的响树。
     解读《木笛》也许有许多途径,也许无需作任何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品中蓄含着很深的爱的象征,这是对生命与美的挚爱。
   《太极石》被收入《二十世纪小说精品选》,这是一篇浓得需要逐字琢磨的精作。万物化生,寻觅参悟,人生轮回,石头心志,目标太级。小说主人翁池九得太级石后仰天长叹:“天得一清,地得一宁。”读后感是,人生超越圆周和空间,达成物我通融和谐。
    读赵恺,读《赵恺两卷集》,读赵恺遍及国内外的文学足迹,读赵恺融会故乡、民族、人类文化精神的履历,得出十二个字的感受:斯人大爱,淮安赵恺,中国赵恺。


 
 
 
 
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30号
邮箱: whhacn@163.com
电话: 0517-80323615
QQ: 1908838088
关于注册登录
关于实名认证
关于文化菜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